在滇西北的剑川,有座石宝山。以石为宝,说来有点奇怪,其实,却大有奥妙。这不仅因为这座山里奇石千姿万态,各呈其妙,而且在山中有着南诏的艺术瑰宝:个雕刻精细、形象生动、内容独特、地方民族色彩浓郁的石窟。这些石窟分布在石宝山的石钟寺、狮子关、沙登箐处,绵延六七公里的地带,约造像躯。按其反映的生活内容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南诏的历史画卷。狮子关第一窟,石钟寺第一、二窟,分别刻画了南诏三代王者的形象。南诏,这个对西南边疆有过重大影响的地方政权,始于细织逻躬耕巍山,在唐王朝支持下,艰苦创业;显于阁逻风联合吐曹大破唐军于西洱河;盛于异牟寻重新归唐,广拓疆域。而石窟的作者,精心选择了这三代帝王,对南诏的历史,予以艺术的表现。
细奴逻全家造像,在石钟寺对面山坡上的狮子关。这里怪石挺生,状如菠萝,有的石峰拔地而起,顶端形同石盘,上面似有一朵朵含苞待放的石莲;山路陡险,狭窄仅通一人,旁有二石,呈青蛙状,头各上下相向,似在相对低鸣。上狮子关右侧数十步,见一舌状巨石,下雕南诏王全家造像。窟为方形,全高约尺,宽约尺,窟前雕有简单的台阶和石栏。窟内下皮为石台,台上雕坐像人。左端为王者,右端为王妃。二人袖手盘坐,容貌端庄,体态丰满,强健有力,带有山民特有的质朴风姿。王、妃中间及左右,各坐小孩一人,似为二男一女。石座两端各立男女待者一人,女侍持扇,男侍持笔。整个室内陈设简朴,较切近于历史真实。在王妃肩后正中壁上有一块题记:“大圣躅罗口大王及后妃男女从者等尊容,元改造像,昌宁记之。”“躅罗口”,疑为独罗消,即细奴逻,是南诏第一代主。后来南诏统一了洱海地区,细奴逻也就被奉为“本主”。今巍宝山巡山殿,仍塑有其像;石钟寺东北的剑川牟平村,群众也称此窟中的王、妃雕像是他们的“本主”。这一窟造像布局,也跟当地民间的本主雕像构图相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