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公元世纪初到世纪末的多年间,中国南方先后有孙吴、东晋和宋、齐、梁、陈个汉族政权在南京(孙吴时称建业,东晋、南朝称建康)建都,史家称为“六朝”。这六朝的文化,虽然大约过去年了,但一直到今天还有踪迹可寻。
体现南京六朝古都神韵的艺术瑰宝——南朝陵墓石刻,在江苏省内共有处,其中南京地区有处,分布在江宁、栖霞等处,其年代最早始于南朝刘宋,距今约年,处陵墓石刻中,帝陵共处,另有失考墓处。
这些陵墓大多取坐北朝南方向,石刻距陵墓约千米左右,一般都包括镇墓神兽、神道石柱、神道碑等几种。镇墓神兽分双角天禄、独角麒麟与无角辟邪三种,形态基本相似,均体形高大,昂首挺胸,口张齿露,目含凶光,腹部两侧刻有双翼,四足前后交错,神态威猛庄严。天禄与麒麟仅限用于帝陵,辟邪则专用于王侯墓前。
位于栖霞区狮子冲陈文帝陈蒨永宁陵前的天禄(左图:永宁陵石天禄)、麒麟,是帝陵石兽的代表作。它们相向而立,造型矫健灵活,雕刻手法细致圆熟,已脱尽汉代简朴作风,给人以挺拔、丰满的印象。而位于仙鹤门张家库村的梁临川王萧宏墓,墓前的辟邪雄浑简练,雕刻技法娴熟,造型的整体和局部皆十分和谐,显示出一种匀称美,是王侯墓前石辟邪的代表作。
神道石柱又称标或碣,或称华表和表。柱首为圆益或莲花座式,其上立一辟邪状小兽;中为圆柱身,刻瓜棱直线形条文,柱身上部嵌一方形小神道碑,上书墓主人某某之神道,其下方石上刻怪兽,柱础分两层,上层刻有翼怪兽,口内含珠,下层为一方石,四面有浮雕,多为动物形象。石碑碑首为圆形,左右双龙交缠,环缀于碑脊,碑身除刻写文字外,侧面均刻纹饰,分为格。碑座为一龟跌。
神道石柱以尧化门外太平村吴平忠侯萧景墓(右图)前的保存最为完整。全柱分柱座、柱体、柱盖部分,通高.米。其顶盖有莲花座,柱身有瓜棱形纹饰。石柱上神道碑正书反刻“梁故侍中中抚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吴平忠侯萧公之神道”等字。上有小辟邪一只,高.米、长.米。
南朝立碑较少,千百个碑毁散湮没,流传极少,而栖霞镇新合村甘家巷附近的始兴王萧憺墓的碑文巍然独存,保存最为完整。石碑通高.米,分碑首、碑身、龟趺三部分。额书“梁故侍中司徒骠骑将军始兴忠武王之脾”,是典型的南朝楷书。碑身镌刻当时著名书法家贝义渊所书多字的楷体碑文,是十分罕见的书法艺术珍品。
南朝陵墓石刻上承秦汉,下启隋唐,而与同时代的北朝石窟艺术遥相媲美,在中国石雕艺术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是中国古代石雕艺术的杰作,也称得上是世界艺术宝库中的珍品,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