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途客服网

景泰陵

明朝前后有位皇帝在北京执政,但是昌平区的“十三陵”只葬着位明朝皇帝。明代宗皇帝朱祁钰(—年在位)的陵墓以他在位时的年号称呼,即“景泰陵”(见图),它不在十三陵,而在颐和园去香山沿途路北的金山口,现在公共汽车站站名叫“娘娘府”。
这里风景很美,抬头看马路南边,玉泉山高耸,也是最佳的观看山上两座古塔的地点。这地方真清静,半天才看到个把人和几辆过往客车。路南边还有许多蜂箱,可以购得现成的蜂蜜。沿着马路北边的路口上去百十米,豁然间一片开阔的绿地展现在眼前,除了花草,最多的是白杨和椿树,许多柏树簇拥着一座黄色琉璃瓦顶的古代碑亭,这就是景泰陵。现在这座陵墓处于一所军队干休所内。
亭正中,竖有一块石碑,正面书有“恭仁康定景皇帝之陵”九个大字;背面是清乾隆皇帝手书诗一首:“迁都和议斥纷陈,一意于谦任智臣;挟重虽云祛恫喝,示轻终是薄君亲。侄随见废子随弃,弟失其恭兄失仁。宗社未之真是幸,邱明夸语岂为淳。”这里四周空无一人,只有亭里的长凳上坐着一对谈恋爱的情侣,他们真找对了地方。
乾隆皇帝的诗相当概括地追溯了发生在多年前的那段历史。年,明英宗朱祁镇在宦官王振的怂恿下率兵出征讨伐进犯的蒙古瓦剌部,结果在怀来县土木堡一带全军覆没,他本人被俘。敌军兵临北京城下,英宗之弟朱祁钰继承皇位,年号景泰,遥尊其兄为太上皇,此为“土木之变”。新皇帝提升的兵部尚书于谦,指挥北京十分有限的兵力,在老百姓的支援下,终于坚守住北京城,并打退了敌人。景泰皇帝在保住大明国体和抗击侵略方面是有功的,但是他一旦当上皇帝就产生了保住皇位的心态,对于谦等人敦促瓦剌部放人不上心;英宗被放回后,仅仅因为怕他的影响而断绝与英宗联络的各友好的蒙古各部落的关系;后来,又废英宗的太子而立自己的儿子为太子,结果其子早夭,造成国无皇储。年,正当景泰帝重病、于谦等力谏恢复原太子之位时,在石亨、徐有贞(当年兵临城下时他主张都城南迁而受到斥责)等大臣的协助下,英宗复辟,即为“夺门之变”。景泰帝重新成为郕王,不久死去;而于谦等六位大臣则在石、徐等人的诬陷下以莫须有的罪名被杀。既然不再是皇帝,朱祁钰被以王礼葬于现在的墓地。英宗之子宪宗朱见深继位后,不记当年太子位被废的旧事,于年恢复了其叔叔的皇帝称号,谥号代宗,但是陵墓没有迁到现在的十三陵一带。嘉靖年间,陵墓的绿瓦换成了只有皇陵才有的黄瓦。原来为代宗建陵地,百年后埋葬了他的第六代侄孙、只当了天皇帝的明光宗朱常洛,即现在十三陵中的庆陵。
景泰陵因为原来是王陵,规模很小,陵碑比十三陵任何一个陵(包括思陵)的碑小得多。碑亭后约米的隆恩门还算大,但是灰瓦顶。门内的隆恩殿早已不存,现在院落内花草布置得错落有序,宝顶也变成了老干部打门球的一块平坦之地。既然是皇陵,它亦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借军队干休所的光,这里被保护得不错。《长安客话》记载:“陵前坎窗,树多白杨及樗。凡诸王公主夭殇者,并葬于金山口,其地与景皇属。”如果发思古之幽情,到这里颇为适宜,可以先翻翻古书,然后来踏踏青,查寻一下某位夭折王子或公主埋在哪里,还是挺有意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