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路大境路口有一处沪上胜景,这就是一段长近米的古城墙和建在古城墙上的大境阁。上海自元代建县后,未筑城墙,明代时多次遭到倭寇侵略。因此于明嘉靖三十二年(年)仅用个月时间赶筑了一座周长华里,高.丈的城墙,城上筑有雉堞余个,敌楼座,沿城墙外面筑有阔丈、深.丈、周长余丈的城壕。明嘉靖三十六年(年),又增筑敌楼座、箭台座。万历年间倭患平息,县城安宁,便在座箭台上建造了丹凤楼、观音阁、真武庙和大境阁。大境阁建在大境箭台上,是一座结构精巧、造型别致的抱厦式三层楼阁。此阁始建于明万历年间,供关帝像(原称关帝殿),清嘉庆二十年(年),改建成三层高阁(即今日之阁)。道光元年(年),总督陶澍登阁观光后亲题"旷观"匾额悬于"熙春台"上,道光十六年(年),两江总督陈銮游此,题"大千胜境"四字刻于东首石坊上。于是此阁名声大振,被列为沪城八景之一"江皋霁雪"景点,成为申城旅游热点之一。
近代以来,大境阁为文人墨客云集之处。晚清至民初,此阁三层楼曾是著名画家吴逃禅、华墨龙、任伯年、朱屺瞻等作画、会友之所。年,著名昆曲教师陈风鸣、丁兰生,票友郁炳生等在此二楼成立"平声曲社",昆曲家莫舒斋也在这里开办昆曲学习班培养昆曲新秀。年,由应云卫执导,史湘云主演的昆剧《桃花扇》,就是在此阁组团后公演的。清代后期,上海经济迅速发展,上海的有识之士认识到古城楼已成了阻碍城内外交通、影响经济发展的障碍,遂于年月先拆南半城,年拆北半城,将拆城的泥土填没城壕,历时年竣工。由于当年拆城指挥部--城壕路工事务所设在大境阁,又有人请求保留大境阁,后以九亩地的泥土充填大境阁下这段城壕的泥土,才使这段城墙和大境阁得以保留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