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云山位于陕北佳县城南公里的黄河之滨,因山上建有古迹白云观,山下黄河峡谷风貌奇异而闻名遐迩。白云观始建于宋代,主建于明清。明万历四十六年,万历皇帝朱翊钧给白云山亲颁圣旨一道,亲赐御制《道藏》卷,从此声名大震,当 地官民信士大兴土木,营造道观。后经历代续建补修,白云观共占地.万平方米,建成以道为主,兼有佛、儒教庙宇座,各类古建处,并存有古建、雕塑、绘画、书法、音乐等丰富的文化精萃,成为全国著名的道教圣地,西北地区最大的明代古建筑群,陕北最具影响的道教文化旅游胜地。白云山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风景名胜和宗教活动场所。
白云山古称双龙岭,亦叫嵯峨岭,后因终年白云缭绕,而称白云山,庙也因“山门无锁白云封”而叫白云观。道家胜地白云观,自从明万历皇帝亲赐御制《道藏》卷以后就声名大震,几百年来香火长盛不衰,远近香客们至今都络绎不绝。此外,白云观还是整个西北地区最大的明代古建筑群,大小庙宇殿堂鳞次栉比,大处看雄伟壮观,小处看精美绝伦。在白云观上还可以望见不远处的黄河大峡谷,苍劲的陕北黄土风光一览无遗。
据《佳县志》记载,明万历三十三年(),终南山道士李玉凤云游四方,来到白云山,观其山景秀,便结庐而居,采药治病,设化教民,普济众生,他医德高尚,医术精湛,一时间名扬四方,被万姓尊为玉凤真人。白云观便是在真人的主持下开始修建的。
白云山属典型的庙观文化,它把祖国的传统文化、宗都文化、黄河文化、黄土文化、民族文化等有机地熔于一炉,其内涵深刻,形式多样,内容广泛,不失为一座巨大的文化保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