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川秀丽、人文荟萃的六朝古都南京,坐落着一所著名的高等学府南京大学,她是中国建校最早的高校之一。
南京大学是教育部直属重点综合大学,其前身是1902年创建的三江师范学堂,而后历经两江师范学堂、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国立东南大学、国立第四中山大学、国立中央大学。1949年8月更名为南京大学。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以南京大学和金陵大学(1888年创建的一所著名大学)的文理学院为主体,奠定了今日南京大学的基础。学校由鼓楼校区和浦口校区两部分组成。物理学家蒋树声教授任校长。
南京大学根据国家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现代科学进步的需要,在发挥现有优势,进一步强化骨干基础学科的同时,积极更新改造部分传统学科,拓宽专业口径,加强学科的交叉、结合和渗透,优化学科结构,已突破文理型综合大学的框架,形成人文、社会、自然、技术、生命、现代工程和管理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格局。成立了文学院、法学院、商学院、外国语学院、社会工程与管理学院、理学院、化学化工学院、技术学院、地学院、生命科学学院环境学院和医学院、基础学科教育学院和海外教育学院个院。现有个系,5个公共基础课教研部、室,基础学科教学强化部、外国学者留学生研修部。设有研究生院、继续教育学院等管理机构。共有个本科生专业,7个第二学士学位专业,个硕士生专业,个博士生专业,1个博士后流动站招收43个专业的博士后研究人员,还有64个成人教育专业。学校现有18个国家重点学科和11个省重点学科,个系科专业被教育部确定为国家基础学科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学校已成形了包括专科、本科、硕士、博士以及博士后教育的完整的人才培养序列。
年月日,教育部和江苏省人民政府共同签署了《关于共同重点建设南京大学的决定》,这标志着南京大学已进入由国家重点建设的、有望成为世界一流大学的国内少数大学的行列。
南京大学拥有众多的国内外著名科学家和一大批很有造诣的中青年学者。在现有多名教师和科研人员中,有教授、副教授100多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人,第三世界科学院士2人。
南京大学具有良好的教学、科研环境。拥有个各类实验室,其中7个国家重点实验室、3个国家专业实验室;拥有计算中心、现代分析中心、教育技术中心、网络信息中心和中国第一个“太阳塔“等大型教学科研实验基地;图书馆藏书万册。编辑近10种国家级、省级刊物,并建有出版社。
南京大学具有“严谨、求实、勤奋、创新“的治学传统,贯彻“全面培养、强化基础、因材施教、增强活力“的教学工作方针,培养的学生素有“起点高、基础厚、后劲足“之誉。近100年来,南京大学及其前身为国家培养了60000多名本科生和研究生,至今已有100余名校友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校友遍布海内外。现有各类在校生余名,其中本专科生近000余名,研究生00余名,外国留学生00余名。全校设立各类奖学金种。1978年以来,南京大获部委级以上优秀教材奖项,其中国家特等获3项、优秀奖10项。1989年以来,获全国普通高校优秀教学成果奖15项。其中特等奖2项。
南京大学既是重要的人才培养中心,又是重要的学术研究中心。目前,全校设有0多个研究所、室和跨系跨学科的研究中心,这种多学科联合的科研中心大大促进了学校新兴边缘学科和整个科研工作的发展。南京大学以“加强应用、注重基础、发展边缘、促进联合”为科研工作方针。凭借着雄厚的研究力量和先进的研究手段取得了丰硕的成果。1978年以来,共荣获全国科学大会奖48项,国家自然科学奖21项,国家科技进步奖17项,国家创造发明奖5项,国家星火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288项,国家专利197项。1985年以来,在哲学社会科学成果评奖中,共获省级以上成果240项。根据中国科技情报研究所的统计,在世界权威性的三种科研检索资料《科学引文索引》(SCI)、《科学评论索引》(ISR)和《科学技术会议索引》(ISTP)中反映出来的论文指标中,南京大学都居国内高校前列。
学校依托学科优势,积极发展科技产业,形成了以生物生化、特种材料、精细化工、电子信息和机电设备等为主体的科技产业体系,并创建了南京大学科技工业园区。
南京大学也是国际学术活动最活跃的大学之一。近年来,先后派出00多人出国学习进修、访问考察和合作科研,接受来自五大洲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留学生和访问学者2000多名,经常聘请外国专家来校任教、讲学,聘有20多名国际著名学者为南京大学名誉博士、名誉教授、荣誉教授。与国外0多所大学建立了学术交流和协作关系,开辟了许多国际合作培养人才和合作科研渠道,与美国霍普金斯大学合作创建了中美文化研究中心,与德国哥廷根大学联合建立了中德经济法研究所。1982年以来,南京大学共与国外进行了近百个项目的合作,并先后主办了多次国际会议。
刚刚度过百年华诞的中国名牌大学,正如浩荡的江水,源远流长,奔腾不息,向着自己的宏伟目标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