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途客服网

王谢故居

乌衣巷位于夫子庙西南数十米,是一条幽静狭小的巷子,原为东晋名相王导、谢安的宅院所在地。旧时王谢子弟善著乌衣,因而得名。为纪念王导、谢安,在乌衣巷东曾建有来燕堂,建筑古朴典雅,堂内悬挂王导、谢安画像,仕子游人不断,成为瞻仰东晋名相、抒发思古幽情的地方。唐代大诗人刘禹锡的那首脍炙人口的诗:“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就是对此处的感叹。从此乌衣巷便名播中外,游人不绝。
王导在今紫金山前占有良田八千多亩,谢安的大量财富也集中到建 康,他们是扶持东晋政权的擎天双阙。
王导(一年),字茂弘,琅琊临沂人,是东晋王朝 的实际创立者,西晋未年,八王内江,匈奴入侵,西晋王朝 大厦即倾,分崩离析。王导认为天下人乱,能振兴晋室的唯 有司马睿,“遂倾心推奉,为之谋划。”他极力劝司马睿移 镇建康(今南京),为东晋立国打下基础,公元年,王导 依赖北方士族,团结江南士族,协助司马睿建立了偏安江左 的东晋政权,他历晋元、明、成三帝为宰辅,用“镇之以静, 群情自安”的方针,保持东晋的安定局面。 晋室南迁之时,内外交困,矛盾重重,江南士族不与合 作,“居月余,士庶莫有至者。”于是王导和扬川刺史王敦 一起演出了一幕为琅琊王树立威望的盛大出游仪式。他们利 用上已节(三月三)让司马睿乘大轿威风凛凛地行走在庆祝 的队伍前,王敦、王导及南迁的北方大族恭敬地尾随其后, 江南豪族见到琅琊王在北方大族中有如此威望,便纷纷前来 投靠。 为了缓和南北大族间的矛盾,王导一方面积极拉拢土著 豪门,许以高官厚禄,另一方面又在南方豪族势力较弱的地 区,设立侨川、侨郡、侨县安置北方大族和移民,使土著与 侨民各得其所,矛盾缓和,晋室转危为安了,以后,王导又 先后平定了王敦、苏峻的叛乱,进一步巩固了东晋王朝。王导因扶持晋室有功,晋元帘对他说:“卿,吾之萧何 也。”民间有“王与马,共天下”的说法,既说明了王导为 司马睿的晋室立下了汗马功劳,也点明了王家权势之大。谢安是南迁大族中的佼佼者。
谢安(公元一年),字安石,陈郡(今河南太康)人, 曾隐居会稽东山,以山水、文籍自娱,然胸怀韬略,留心时 政,人喻之为诸葛孔明,都希望他出来主持政局。简文帝时 谢安已多岁了,因国运每况愈下,他才“东山高卧时起来, 欲济苍生未为晚”,由会稽赴建康接任丞相。谢安性沉静,临危不乱,温雅有儒将风度。他曾与大书 法了王羲之登冶城(今朝天宫附近)“悠然逼想,有高世之 志。谢安在建康多年,做了两件人事,从而名垂青史。一 是他巧妙地阻上了桓温的篡位活动,避免了内战的爆发:一 是指挥了著名的淝水之战。简文帝时,炙手可热的桓温掌握着军政大极,曾多次觊 觎帝位,都因谢安、王坦之巧妙机智地从中斡旋才未能得逞。 简文帝死后,谢安又趁桓温不在建康,拥立司马曜为帝。对 此桓温怀恨在心,率领大队人马赶回建康,井指定谢安、王 坦之到新亭迎候、这不啻又是一场“鸿门宴”。王坦之惊慌 失措求教于谢安。谢安神色自若,坦然他说“晋室存亡,在 此一行。”及见桓温,王但之汗流浃背,诚惶诚恐慌乱中竟 倒执笏板。谢安则不慌不忙,从容就席,井严肃地对桓温说。我听说诸侯的职责是守在四方,您为何重兵压境,剑拔弯张 呢?桓温张口结舌,无言以对,只好撒夫伏兵。谢安这才与 桓温举杯,风卷幕帐,露出了藏于帐后偷听的桓温谋士郗超, 谢安见此微微一笑道:“郗生真可谓是入幕之宾啊。”一句 话说得郗超羞愧满面,无地自容。桓温也面红耳赤,尴尬万 分。桓温知道在道义上是不能压倒谢安的,武力也不能使他 屈服,谢安代表了支持晋室的一批世家大族,下敢贸然行功, 只好强按怒火,握手言和,音室凭借着谢安的机智勇敢又得以维持。
晋大元八年(年).前秦统治者行坚率兵号称白万, 挥戈南下,直取东晋。当时荷坚曾夸下海口“以吾之众,投 鞭于江,足断其流。”当苻坚大兵“八于淮肥,京师震恐” 之时,谢安受命于危难之中,担当起抵抗入侵的重任。他派 出谢石、谢玄、谢瑛等将领,率八万幕府精兵赶赴前线,并 亲自“指授将帅,各当其任”,审时度势,缜密安排。决战 前夕,谢安带着家人,陪着朋友,到离建康城二十里的东山“围 棋峭墅”,以此来安定民心。 晋军与苻坚相遇于淝水,采用谢安的诱敌移动之计,趁 强敌布阵方乱,脚眼未稳,一举击溃苻坚万人军。崩溃的 秦兵,湟湟如惊弓之鸟,争相逃命,“自相蹈籍而死者,蔽 野塞川”,“其走者闻风声鹤唳,皆以为晋兵且至”,望“八公 山草木,皆以为晋兵。”苻坚本人也差点做了刀下鬼。
谢安决策的淝水之战,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 战役,它奠定了南朝多年安定和平的政治局面。后人写 诗推崇他,“高卧东山四十年,一堂丝竹败苻坚。至今墩下萧箭雨,犹唱当时奈何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