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静海寺,是当年《南京条约》议约地。随着古寺扩建工程的完工,这座历尽沧桑的静海寺将以崭新面貌迎接香港回归。
四海静波建古寺
静海寺位于下关兴中门外狮子山西南麓、热河路朝月楼。它的修建源于明代郑和下西洋。
静海寺建于何时,有两种说法。一说为明成祖敕建。当郑和第三次下西洋(永乐七年,年)返国时(年),明成祖朱棣为彰昭郑和扬大明国力雄厚,厚往薄来,使“海外平服”之丰功;同时为供奉郑和带回的罗汉画像、佛牙、玉玩,种植稀异树种如西府海棠等,敕建静海寺。
近年严中对此说提出质疑,认为静海寺是明仁宗于洪熙元年郑和守备南京时敕建并赐名“静海”的,是为了“昭太宗皇帝圣德”,因为是朱棣“命使(郑和)航海”的。至于“成祖敕建“说,严中认为乃自晚清至今一些修志者误解前代方志所致。明成祖是在郑和六下西洋回来后的年去世的。明仁宗朱高炽继位后,对派船出航的热情似乎没有成祖高,于是郑和就被任命为南京守备。无论静海寺是否此时建的,郑和此时却住在静海寺。
初建时的静海寺规模宏大,有大雄宝殿和天王、正佛、观音、伽蓝、轮藏、弥勒、祖师等殿宇,环之以钟楼、井亭、观音阁、华严楼、玩咸亭、三宿岩等建筑和景观,连同方丈室、僧房,占地万多平方米,崇殿耸翠,飞阁翔丹,盈视饱览,宏丽壮观。十六世纪中叶,李时珍编纂《本草纲目》游历天下,曾在静海寺考察海外药材,如乳香、没药、血竭等。号称“金陵律寺之冠”的静海寺此时可谓名垂青史,殊荣非常。
《南京条约》议约地
静海寺有过它的辉煌时期,但当历史进入中国近代社会时,它却蒙受了奇耻大辱。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就在此议约。
年月,英国殖民者为保护肮脏的鸦片走私,对我国发动了侵略战争。爱国军民给了侵略者以迎头痛击,而道光皇帝却举棋不定,一味求和。英军为达到逼中国割地、赔款、通商的无理要求,于年月从浙江沿海北犯。月日由英国全权公使亨利·璞鼎查和海军司令巴加率领的万余名侵略军,乘坐余艘舰船,侵入我南京下关仪风门外的草鞋峡一带。隆隆的炮声划破了宁静的江面,璞鼎查采用武力威胁与谈判两手,一面派军人上岸骚扰、抢夺百姓,架设大炮,扬言由钟山攻击太平门;另一面表示可谈判解决问题。
在英国侵略者的武力威逼下,道光皇帝委任杭州将军耆英、乍浦副都统伊里布为钦差大臣,前往南京谈判。谈判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为月日至日,双方参加谈判的代表级别较低,日上午,中方代表盛京佐领塔芬布、张喜与陈志刚先赴江边英舰会晤,英方马礼逊、罗伯聃、巴夏礼接待,在船上坐定后,马礼逊提出,天气炎热,船上坐的地方窄狭,诸多不便。离这里不远有一静海寺,不如到寺中议事。张喜回答:“静海寺内恐不洁净。”罗伯聃接着说:“庙中不洁净,无非是灰尘,吩咐和尚打扫打扫就是了。”于是,塔芬布等先去静海寺等候,马礼逊一行换衣服后于时至静海寺,连续三日,在寺里进行了会谈。
谈判的第二阶段为月日至日。中英双方进行了高一级的会晤。月日,耆英、牛鉴等登上停在下关江面的英军“康华丽”号军舰,在割地赔款、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上签字。条约规定将香港割让给英国,中国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口,赔款万两白银。月日,道光皇帝批准了这个条约。死要面子的清廷在条约中处处写着“大清皇帝恩准”字样,真是令人贻笑大方。《南京条约》这一由外国侵略者套在中华民族头上的沉重枷锁。严重损害了中国的独立和主权,为西方资本主义强国进而奴役中国打开了门户。
条约签订后,耆英、伊里布竟在静海寺内杀猪宰羊,摆下酒宴,犒劳英军,还为守护军舰的英军送去酒食“慰劳”。静海寺,成为中华民族遭受奇耻大辱的历史见证。
历尽沧桑迎回归
此后的百年间,静海寺几经沧桑。清咸丰年间(—年)和年月日军侵占南京期间痛遭兵燹,大殿建筑荡然无存,只剩下残垣断壁,几间僧房。它的兴废,无言地诉说着中华民族百年来的蒙垢遭辱。
年,南京市人民政府为保存这处历史遗迹,决定仿明庙宇风格复建。在遗迹上新建过殿与正殿,修复僧房,占地面积平方米,复建工程由东南大学古建筑专家潘谷西教授设计。
复建后的静海寺开辟为《南京条约史料陈列馆》。年被列为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后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陈列馆内容分为“硝烟北移,寇入长江”;“媾和议约,丧权辱国”;“沧桑百年,毋忘国耻”三个部分,记述了鸦片战争的历史。展室共陈列图片、史料、照片、实物件,展线长米,其中有条约签字的照片和《南京条约》全文。年距香港回归一周年之际,南京各界人士纷纷在静海寺举行纪念活动,以洗百年耻辱,庆辉煌未来,静海寺门前竖起了距我国政府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倒计时牌。年月,江苏省和南京市政府准备投资万元,将静海寺总建筑面积扩建至平方米,在现存偏殿后设主副五个展厅,建成一组局部三层的明清风格建筑。并制作条约签署处——“康华丽”号军舰模型、沙盘、蜡像等,以声、光、电手段丰富《南京条约》史料陈列展览,还陈列我国年至年期间被迫签订的多个不平等条约。周围用回廓亭轩串连起原寺旁的南宋古迹——抗金名将虞允文所留“三宿崖”及原寺旁的南京市仅存两块明代巨碑之一的“天妃宫碑”,以此辟为郑和纪念馆,并将寺后狮子山阅江楼联与之为一体,使静海寺遗址文物古迹更为集中。扩建工作仍由潘谷西教授主持,年月日静海寺将以新貌迎接香港回归。
钟山无语,长江作证,历尽沧桑的静海寺时刻提醒我们:毋忘国耻,振兴中华。
在静海寺《南京条约》史料陈列馆通向出口的小院中,高悬一口仿古青铜大钟。浑厚、宏亮的钟声已随现代传媒响彻大江南北,它古朴典雅的造型已通过电视银屏让万人目瞩。这口由南京大中小学生及社会各界人士捐款铸就的铜钟,旨在以钟声警世人们不要忘记清朝政府割让香港的百年国耻,以钟声激励人们去创造辉煌的未来。因此,取名叫“警世钟”。
大钟材质全部为青铜,重.吨。钟的外观造型为仿明风格,古朴凝重,与静海寺建筑风格相吻合,与院落环境相协调。钟体高.米,意在让世人牢记丧权辱国的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于年在静海寺胁迫议定;钟顶有一高.厘米火球,寓意月日香港回归祖国;钟的肩部铸有只和平鸽,它象征着亿中国人民永远热爱和平;钟裙之上是两条龙,它象征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长江、黄河,象征着炎黄子孙是龙的传人,二龙之间是南京市的市花--一朵盛开的梅花,它是钟的撞击点,撞击这里,雄浑的钟声在静海寺上空久久回响;一道回纹环绕钟体,寓意着香港与祖国割不断的血脉情缘,尽写亿万人民喜庆香港回归之情;钟的背面镌有著名书法家武中奇题写的千古训条“前事不忘,后事之师”;钟体的正面铭刻着江苏省委书记陈焕友所题“警世钟“三个大字赫然醒目;钟的两侧用魏体竖排着个字的铭文,它记述了从《南京条约》胁迫签定到香港回归祖国这段沧桑历史。
附:警世钟铭
公元一九九七年七月一日,我中国政府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由此上溯至一八九八年,香港“新界“被迫租借已九十九年;上溯至一八六零年,九龙半岛南部被割占已一百三十七年;上溯至一八四二年,香港岛被割占,迄今更长达一百五十五年矣。百年奇耻,一朝洗雪,举国欢腾,亿兆同庆。就中我南京人民,歌笑涕泪,感慨尤深。盖香港之割,本据南京条约,而实胁议于南京下关之静海寺也。帝国主义强加于我之不平等条约,即始于此;我中华民族遭受外侮之痛史、恨史,亦始于此。虽劫波已度,恩仇可泯;然后事之师,前事敢忘?!故我南京人民捐集众资,铸为警世洪钟,葺亭于此静海寺中,其钟铭曰:
华夏有史 五千余年 泱泱中国 文明渊源 晚清积弱 列强垂涎
坚船利炮 倾销鸦片 林公则徐 虎门销烟 鸦片战争 炮火连年
一八四二 浊浪滔天 英军入侵 扬子江面 七十余艘 大小船舰
烧杀淫掠 践我家园 胁迫清廷 割地赔款 占我香港 掠我银元
静海律寺 康华丽舰 南京条约 于此议签 丧权辱国 泣地惊天
近代历史 兹为起点 此后百年 国力维艰 不平等约 为数逾千
叹我中华 屡经烽烟 赞我人民 斗志弥坚 抗争星火 终能燎原
一九四九 风云巨变 我军南下 陈兵江边 下关水域 又见英舰
紫石英号 炮轰北岸 雄师百万 重挫敌焰 大军挥戈 横渡天堑
挹江门上 红旗漫卷 屈辱历史 此为终点 有碑为证 有钟为鉴
起点终点 遥隔百年 浓缩于此 咫尺相连 一九九七 沧海桑田
香港回归 还我河山 一国两制 港澳为先 两岸统一 历史必然
国强民富 世纪宏愿 展望未来 伟业万年 洪钟长鸣 毋忘当年
落后挨打 前事可鉴 雪耻夙念 终于实现 永志不忘 一往无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