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南京老城门,民间有句顺口溜:“内十三,外十八,一个门栓朝外插。”这个被人形容为“门栓朝外插”的城门指的就是神策门。神策门规模较小,城门在里,瓮城在外,瓮城门也不正对着城门,而是开在瓮城的东北角。顺口溜形象地概括了它特殊的建筑形式。如今的神策门是南京保存较完整的城门,瓮城、劵门及三开间的歇山顶城楼仍在。
相传,神策门由朱元璋的军师刘伯温亲自勘察筹划建造,出入城门要经左右门洞,平日只开一门,“急时酌开一洞”,它充分体现了朱元璋因地制宜,在不同地段、不同环境条件下采取不同方法的筑城思想。
神策门虽然地处荒僻,但它突兀于玄武湖边,北边紧临幕府山(旧称白土山)和长江,在军事防守上地位相当重要。
南明永历十三年(清顺治十六年,公元年),南明大将郑成功为创立反清复明的大业,受命率军在东南沿海地区打击清军,进攻清政府的东南重镇——南京。郑成功的十万大军在南京城外白土山(今幕府山)连营座,切断了水陆交通,使仅有万余名清军驻守的南京成为一座孤城。
郑成功的军队与清军在神策门外的两次接战,使清军损失千余人。清朝两江总督郎廷佐下令将神策门城门紧闭,不要出战。他一面四处求援,一面想用诈降的办法来拖延时间。郑成功在捷报频传的胜利中不免骄傲轻敌,答应了清军使臣宽限一个月的要求,按兵不动,坐等清军开门献城。
清军发现白土山下郑军守备极其松懈,就选定以此为突破口。七月二十一日夜,清军悄悄打开神策门右边门洞,潜出城外,偷袭郑军,天明小胜而归。清军取胜后士气大振,从神策门蜂拥出城而战。郑军猝不及防,仓促应战,大乱而退。经“白土山之役”,郑成功的军队损兵数万,十多位大将战死,史称“东南大震”的郑成功北伐胜利由此烟消云散。清顺治皇帝为庆贺清军大胜,特下诏将神策门改名为“得胜门”。
神策门虽是军事要塞,但由于地处荒僻,少有人烟。明、清、民国时期基本闭而不用。年,国民政府将得胜门改民为“和平门”。抗日战争时期,日军占领南京,将和平门外瓮城陪土建成汽油库。解放后,南京军区接管此处,仍沿用作油库。
由于长期作为军事禁区,神策门始终蒙着一层神秘的色彩。根据南京市明城墙风光带规划,年月,神策门月城公园建成。神策门终于撩开神秘的面纱,将其独特的魅力展现于世人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