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途客服网

琼花观

在扬州市区文昌中路(原琼花路)的北侧,一座古色古香、美轮美奂的道观矗立在人们面前,它就是名声远播的千年古道场蕃厘观。据介绍,观中因为出现过天下无双的琼花,因而名扬四海,成为古今游人向往的胜地。

蕃厘观历史悠久,其前身是西汉时代所建的后土祠。古时称地神或土神为后土,后土祠就是祭祀地神或土神的庙宇。唐僖宗中和二年(公元年),经淮南节度副使高骈增修,易名唐昌观。北宋至道二年(公元年),扬州太守因观内的琼花树叶茂花繁,洁白可爱,首咏《琼花诗》。自此,琼花之名,遂名闻海内。欧阳修任郡守时,因扬州琼花“世无伦“,而在观内琼花树旁筑亭,其匾额上书“无双亭“,以作饮酒观赏琼花之所,并作诗曰:“琼花芍药世无伦,偶不题诗便怨人。曾向无双亭下醉,自知不负广陵春“。北宋政和年间(公元~年),取《汉书·郊祀歌辞》“唯泰元尊,媪神蕃厘“义(蕃厘,即多福的意思),改庙名为“蕃厘观“,宋徽宗钦赐“蕃厘观“匾额。世人以此观中有琼花,故俗称为“琼花观“。

明代扬州知府吴秀在观里建玉皇阁,阁高三层,高大壮丽,登阁可以俯视全城。时至清代,琼花观已逐渐衰败,到了民国时期,蕃厘观内的建筑物已基本毁于大火。现今的蕃厘观是由扬州市政府出资于年开始重修,历时三年,耗资万元,重建后的蕃厘观,观门仍朝南。观前的石牌坊系明代所建,石质呈糙米色,有左右两根石柱,上圆下方,柱端似华表,分别雕刻日月形状,左为赤乌,象征着太阳,右为玉免,象征着月亮。门楼三间,上嵌一方石额,“蕃厘观“三个大字为清人刘大观所题。其后是具有民族风格的三间单檐山门殿。观内的主殿是一座砌在高基平台上的五楹重檐大殿,即“三清殿“,平台四周围以白石栏杆,殿前植有两棵银杏树。平台石梯两侧各植一株龙爪槐、两株琼花。观门至大殿的正中一条甬道,甬道中有一棵老榆树,两侧各植四株琼花。甬道东西侧各建两层楼结构的仿古廊房。而在大殿后方围墙外的后花园内,小桥流水,九曲碑廊,造型别致的琼花台、无双亭更是巧夺天工,整个花园浓缩了江南园林美景之精华,令人流连忘返。

“明月三分州有二,琼花一树世无双“。在扬州关于琼花的传说很多。有一种说法是,琼花原生于天上,一日有仙人降至扬州,夸说琼花之美,世人不信,仙人便取出一块白玉种在土里,顷刻间发芽、长高、开花,花色如玉,人们遂称之为“琼花“。相传隋炀帝要赏此花,专门开凿运河前往扬州观赏。因为琼花有冰肌玉骨之质,它又与宋之兴俱兴,与宋之亡俱亡,故曾被人视为吉祥的象征。据说,北宋时宋仁宗曾把琼花从扬州移植到汴京御花园里,但第二年就枯萎了,只好又送还扬州,琼花到了扬州又复茂如故。金国的海陵王攻占扬州后,又把琼花连根拔起掠去,幸而有道之士太守对残根辛勤培育,才使琼花绝处逢生。南宋的孝宗听说琼花极美,又把它移往临安宫中,但琼花到了临安便憔悴无花,只得又遣还扬州。到元世祖时,蒙古大将阿木以十万兵马攻破扬州,烧杀抢掠之下,琼花终于死去。这一系列神奇的传说,都使得琼花蒙上了神秘的色彩,也使琼花观成为江淮一带著名的道观,以至于一般老百姓只知道琼花观的名字,却不知道有蕃厘观的名字。

据史料记载,在清顺治、康熙年间,先后有两代张天师羽化在蕃厘观内,故为道家正一派视为圣地。而在古代许多小说里,琼花观都被描写成神仙出没或高人隐居之地。在明人写的《隋炀帝艳史》、《隋唐演义》一类小说里,都大肆渲染隋炀帝和琼花的神奇故事。在清代的一些笔记中,又常常记载江湖隐士或山野奇人寓居在琼花观里。《儒林外史》的作者吴敬梓在落魄的晚年常常流连于琼花台畔,悲悼自己的坎坷身世也像琼花一般。他的侄儿金兆燕有诗云:“峨峨琼花台,郁郁冬青枝。与君攀寒条,泪下如连丝。“描写了吴敬梓在琼花观里怆然涕下,泪湿衣衫的情景。

琼花是一种具有传奇色彩的花卉。琼花原物现今虽已不存,但长期以来,扬州人民约定俗成,已把聚八仙花视为琼花。琼花观作为千年古道观,历经兴衰沧桑,终于以崭新的风貌展现在世人面前。虽然现在还没有住观道士,虽然大殿内未塑神像,但它作为扬州著名道观和著名的历史文化遗迹,在人们心目中始终享有崇高的地位。而被誉为“维扬一株花,四海无同类“的千年琼花,正以其天下无双的风采笑迎海内外宾朋。